和谐社区的建设与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
和谐社区的建设与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
尹兴桃
一、青少年校外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
传统的观念看来,教育是学校的义务,是家长们的责任,可是在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鼓励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学习知识时,谁来保证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有效性呢?的确,寒暑假社会为学生提供了不少教育的机会:补习班、特长班、各种参观游学夏令营……这些带有一定盈利性质的校外教育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充实了学生生活,帮助父母解决了假期孩子的照顾,可是这些教育仍然是以学校学习成绩为终极目的,甚至有时会成为学生课外的负担,例如补习班。而我们校外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006年4月6日印发的《关于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意见》: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养成行为习惯、提高科学素质、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此看来,校外教育的含义和功能远比目前的补习班、特长班、夏令营要深远和责任重大。而且有些社会现象正在悄悄腐化世界观不健全的青少年,例如: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不思进取、青少年校外斗殴犯罪、青少年留连于棋牌室赌博、青少年早恋行为不当导致千古恨……这些都是由于社会成人的行为某种程度上对青少年起了不良诱引的作用,再加上暑假寒假期间很多青少年闲赋在家,这都构成了青少年校外教育的盲点。就我国青少年当前的生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来看,学校、学校周围的环境和家庭、家庭周围的社区环境是青少年主要的活动地域,我们知道,社会环境也要承担起青少年的教育的责任,那么社区对青少年的校外教育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设想:如果青少年生活的社区有稳定的治安、浓郁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社容社貌、和睦的邻里关系、健康的娱乐活动,这不就是无形中给青少年从心灵上以美的教育、思想上以积极进取的动力、行为上以道德的约束吗?目前,我国青少年思想品德状况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特别是校外表现体现了很多潜在的隐患。据国家统计局、教育专家调查表明,在学生最需要加强和教育的方面,校长和教师给出的排序第一、第二位的是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其次才是学习能力。一些青少年意志薄弱,不讲文明礼貌,生活方式不健康,缺乏爱心和尊重生命的意识,缺乏团结友助的精神等等。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在学校,但是表现青少年精神面貌的过程在校外,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我们说社区的建设与青少年的校外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和谐社区的建设和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关系——相得益彰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这段话指出了和谐社区建设的作用,其实我们也可以从中提炼出和谐社区对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发挥服务作用,维护社会安定,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那么什么是和谐社区?对这个问题表述有多种版本,不同城市有不同含义。大众认同的和谐社区的定义:一个健康的、成熟的和谐社区,应该是社区与政府、社区和企业、社区和社会、社区和生态、社区和群众处于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区。从青少年角度来说,和谐社区应表现为:组织和谐、文化和谐、利益和谐、人际和谐、环境和谐。
为什么和谐的社区环境对青少年的校外教育意义非同寻常呢?这是由社区这些年在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首先,社区是国家与社会的接口。青少年最常接触的社会环境就是社区,社区是我国城市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直接体现了我国各种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面貌,影响着青少年对地方政府机关的认识。其次,社区已形成城市基层的社会共同体。大量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功能从政府和单位中不断剥离出来,让社区来承担,有力的提升了社区的功能,丰富了它的内容,拓宽了它的工作面,使它从微观的层面担当起了造就大社会的重任,成了能协调和凝聚方方面面的中心,成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小社会。从这个方面来讲,社区为青少年提供稳定的治安、良好的生活环境、健康的娱乐活动义不容辞。再次,社区是各种矛盾的交汇点。地位的下降、收入的悬殊、工作的紧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给人们带来许多的不适应、社会上消极的影响、突发的天灾人祸等等,都发在社区,所以社区处在所有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风口浪尖。如何在社区把矛盾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或者如何引导青少年客观理智的面对矛盾?这是社区工作中的难点。最后,社区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演兵场。社区居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参与社区的直接管理,这是国家法律赋予居民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鼓励青少年参与,培养他们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心,这是任何课堂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取代不了的。
青少年是社区家庭的核心,社区如果能担负校外教育的责任也能促进社区的和谐建设。社区地位提升,社区工作成为社区家庭关注的热点问题;社区的对象增多了,功能扩展了,组织加强了,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单位和居民对社区事务越来越关心,在群众中有了认同感和凝聚力;社区内外关系在不断理顺,社区的制度建设在不断健全。
三、社区建设应为青少年校外教育开辟一隅——值得尝试
和谐社区的建设无疑为青少年的校外教育提供了安定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安全成长,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差距,学会互助友爱,同舟共济,有利于养成教育和社会公德的正确引导,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替代的。在实践摸索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领导重视,重在健全和完善组织机构。在社区内为青少年校外教育创建的开展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且由领导小组制定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开展得好的社区一般都有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于社区内的单位、学校等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议社区内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
——普及性强,采用多种方式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社区为青少年提供的活动和服务要坚持面向广大青少年,以普及性活动为主,力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把思想道德教育
融入其中,满足青少年多种多样的情趣爱好。充分发挥校外活动体验性、实践性、参与性强的特色,让青少年在亲身体验和直接参与中,树立劳动观念、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团队精神、磨炼意志品质。而且在实际操作中,特别要关注假期“留守青少年”,坚持常年开展。
——拓宽思路,根据地域特点发展社区特色。很多社区都通过活动独特的社区文化等多种形式来体现自身特色。例如可以依托社区书院,通过举办讲座、画展、论坛、演讲等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组织居民及青少年广泛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家庭伦理等传统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先进文化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与规范;引进高雅文化,打造品牌文化……
——广泛宣传,利用各种手段营造和谐环境文化氛围。很多社区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横幅、橱窗、市民学校等向社区居民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浙江省杭州市德嘉社区在社区网站上开设了环保BBS,居民们对社区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发表讨论。还有的社区广泛开展环保文化、家庭文化、楼院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以创建绿色家庭、文明楼院为载体,倡导互帮互助的新型社会道德风尚。
——社区文化上推陈出新,谋划新思路。即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建设观和“共建和谐、共享文化”的生动人文理念,用这些新的思路、理念来“武装”、指导街道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找准新定位。即把社区文化的目标锁定在“培育青少年共同理想、倡导和谐精神、理顺大众情绪、服务基层需求、营造文化氛围”上。探索新模式。即针对社区的文化形态、资源优势、人文特色,重点培育、总结和谐社区文化示范性模式。因每个社区的文化资源、居民层次不同,社区文化活动应注重对社区文化资源加以发掘、整合,挖掘本社区的文化特色。
﹡本文是苏州市十一五立项课题《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互动机制研究》第四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在“首届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研究论文”昆山初评中荣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