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recommended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专题特色    炎武特色    苏州市级课题《顾炎武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一

苏州市级课题《顾炎武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一

创建时间:2019-09-16 12:44
浏览量:0

2009年11月30日

子课题1:

顾炎武教育思想之研究

终 期 报 告

昆山市亭林中学教科室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对顾炎武的研究,人们主要把他当作一个思想政治家来研究,认为顾炎武是一个伟大的爱国学者(如吴晗等);然而,作为中华七十二人伟人之一、世界百名历史名人之一顾炎武,其学术之高,为人之正,特别是对后人教育影响之大,这使我们有必要从“教育家”角度来审视顾炎武的一生,潜心研究其教育思想及行为实践,并继承、弘扬,指导我们当今的素质教育实践和研究。但是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传统教育仍深烙我们中国人身上,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亭林中学(顾炎武号命名,位居炎武故乡,每个人以炎武而自豪。)通过对顾炎武教育思想之研究,撷取顾炎武思想之精华,并在炎武思想的熏陶下,将炎武思想创新运用于现代教育中,指导亭林中学的学校教育,引导亭林中学全体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行为、实践,丰富我们的教学生活和学习生活,使顾炎武的教育思想理论与我们学校的素质教育实际在实践中相藕合,形成并创立炎武特色的“亭中教育”新理念。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以毛泽东的教育思想、邓小平的教育理论、江泽民的教育论述为指导,努力吸收、借鉴现代教育科学、历史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和科学方法,坚持贯彻以下原则:

(1)坚持教育思想流派或思潮与典型代表任人物辨证统一的观点。本课题的研究以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民主思想家——顾炎武以及顾炎武思想为主线,以研究顾炎武的教育思想为重点,将顾炎武的“经世致用”与爱国主张、为人准则与方法,治学风格与特色等溶入其教育思想中,以确定其在历史的地位尤其在教育中作用和地位。

(2)坚持科学原理和研究方法辨证统一的观点。要在现代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原理中,综合历史文献研究法、历史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尽可能地详尽占有丰富、确实的资料,在考证、整理、提炼等方面下苦功夫;尽可能广泛地收集、阅读顾炎武的有关研究文献,了解有关的研究信息,努力使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处在该领域的前位。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顾炎武的简要经历

顾炎武(1613—1682年)初名绛,字宁人,自改名炎武,史称亭林先生,昆山千灯人。明鲁王时官兵部职方郎中。早年“钞读”经书,关心国家和社会兴衰;中年游山川走天下,“博学审问”,“古人与稽”,遍阅天下之书;入清以后,坚决不仕,誓死拒绝了清朝开博学鸿词科和明史馆时对他的征召;晚年定居于陕西,仍早读晚诵,反复寻究,终成章通达、著书立说,为后人所敬仰。

炎武先生的一生,旨在“明学术”、“正人心”、“以济天下”,他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励,以自己的实践行为和实际行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正如人们所说的:炎武先生“首先是骨气的坚强的爱国主义者,其次才是有伟大成就的学者(吴晗)”,炎武先生“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梁启超)”。

(二)、顾炎武的主要思想

1、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

顾炎武的世界观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他认为:“盈天地之间者气也,气之盛者为神,神者天地之气,而人之心也”[1];又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器则道无所寓。……虽孔子之天纵,未尝不求之象数也。”[2]……正是如此,顾炎武提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3]的爱国主张,他认为:“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4]。先生认为对自然界是执“物”,对社会是研究客观的社会关系(虽然先生简单地把它看作是人伦理关系),并且主张把认识见诸行事,以解决“当务之急”,以“兴天下”。顾炎武的“经世致用”观点、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和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人的教育影响甚大。

2、对理学的正面批评

宋明至清,理学作为正统的教育思想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行为。顾炎武生活在明朝覆亡、清朝初兴的社会动荡期,通过深入的观察和调查,对理学的空疏无用较早地提出了强烈的最彻底的批评。他指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5];并对这种理学教育提出了批评,他指出:“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6]。他认为“天下”是“匹夫”的“天下”,社会“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7],对于“正风俗”,顾炎武则提倡了“行己有耻”[8]的道德教育。

3、“行己有耻”的道德教育观点

顾炎武认为:“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9]首先在与人人“行己有耻”。他指出:“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10]而“行己有耻”,则应“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11];“行己有耻”作为立身之本,应在人的日常生活、行动实践中形成,即“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12]。他认为“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13]。

因此清朝开博学鸿词科和明史馆时,顾炎武坚决不仕,他说“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14];而对弟子,则告诫曰“不登权门,不涉利路”[15]。

4、“多学而识”的治学主张

何谓“多学而识”[18]?顾炎武认为:学习在于“博学于文”[17]、“好古敏求”[18],“在于得理而验于事物”[19]。

“博学于文”即为“自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20](《与友人论学书》),应读“圣人之经典,先儒之注疏与前代之史”[21],应“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22],并指出:“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23]。“好古敏求”,应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24],“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是非之所在”[25]。顾炎武还认为:学习“在于得理而验于事物”、“下学而上达”[26]。人若“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终无济于天下”[27]。

因此,炎武先生一生能“足迹半天下”,能“取天下书遍阅之……,并一一考据” [28];其所到之处,必寻人“问其曲折”,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29],“择其宜于今者手录”[30]。《日知录》则是炎武先生尽平生之志,广求师友,重视实地考据,以笔记形式著作的读书心得,其内容遍及经义、政事、史地、艺文、兵事、天象、术数等,其考据之精审,见解之卓越,对后世有深刻的影响。

5、“经世致用”的教育改良主张

顾炎武作为明清民主思想的著名启蒙者之一,他痛恨“无本之人”[讲“空虚之学”。他认为教育应改良人性、改良社会,昌明人道、改变政治,促进天下兴,即教育能“经世致用”。在《病起蓟门当事书》中说:“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后而已”。他指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31],“凡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32]。

6、崇尚创新的独特见解

顾炎武先生认为“为学”与“兴天下”,皆应勇于开拓,敢于创新。针对当时科举制度下的教育,他认为“八股文之害,巨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更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33],若“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材出矣”[34];他指出:“天下之才,日生而无穷也,……天下之人,无问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35]。

就“为学”,炎武先生认为:“盖天下之理无穷,而君子之志在于道,……昔日之得,不足以为矜,后日之成,不容以自限”[36](《初刻日知录自序》);他指出:“文章无定格”[37],“君诗之病在于有杜,君文之病在于有欢韩、欧。有此蹊径于胸中,便终身不脱依傍二字,断不能登峰造极”[38]。观先生一生之治学成就,其不仅首创古音学,更重要的是先生以他的治学行为和精神开创了清代“朴学”新风。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明清时期顾炎武抱着“救世”、“兴天下”的“经世致用”宗旨,坚持立志务本、“行己有耻”的为学准则,一生踏实求真、“博学于文”,一生崇尚精研、勇于创新,在“读书——调查——创新”的为学行为实践中完成了自我超越。顾炎武为学宗旨、为学方法、为学风格及为学观点等,构成炎武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这对我们的现代教育有着新的启示。

1、基础教育体系的整体改革重要的是要对基础教育督导评估体系(主要是升学考试)进行改革。明清时期的顾炎武,从人才得失、国家兴衰就对科举八股制度进行了批评,他指出:“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材出矣”,“欲振今日之文,在毋拘之以格式,而俊异之才出矣”[39],这对我们当今改革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仍有弥足珍贵的启示。

纵观当今的基础教育,我们仍然将升学考试作为评价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唯上”指标(升学考试好了,这个学校一定好,这个校长一定行),同时我们在教育实践行为中升学考试的选拔性,唯“高分”至上。考试纲要、考试指南、考试题典等各类升学考试资料弥天盖地,其在教学教育实践、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价值是否有效的发挥体现呢?如炎武先生所述:“时文之出,每科一变,……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以有用之岁月,销磨于场屋之中”[40]。

因此,在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真正落实“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基本素质发展为目标,制定并实行全面的基础教育督导评估标准,引导整个社会用正确的标准去评估学生的素质、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办学水平,用全面的、动态的、多样的测试考评一个学校的教育效益、评价学生的成功是否。

2 、多育并重、全面发展中还应该以德育为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少年以来人们总是以这一响亮的口号自我勖励,并充分认识到“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教育应该回归到人、社会、国家的三者关系之中,教育应使人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达到实现,使人在立志、务本、求真中完善自我并超越自我。

因此,“毫无疑问,学校教育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邓小平),“抓好教育和青少年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否取得成功”(江泽民);也如炎武先生所述:“……仁义充塞而至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41]。在社会国际化趋势日益强化的今天,我们的素质教育应该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社会生存素质等方面加强实践和研究:我们的教育者(教师)应该淡泊名利,要使自己首先成为一个先进思想的拥护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如炎武先生所述:“夫天飞之士,有道德而不愿仕者,则为人师”[42];我们的教师应该在教育实践中能身体力行,提高自己以及受教育者的社会认知能力,形成善于理解和吸收符合人类利益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道德认识力和判断力来代替灌输和背记道德规则知识的教育,向青少年一代提供基本的人生价值线索,或创设必要的场景,通过实践引导,使他们形成相应的德性和健全的人格;我们的学科教学应该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奠定他们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诚信的品质、创新的意识和“慎独”的能力等。

3 、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在于师生教与学行为实践的继承和创新。在“应试教育”惯性作用和影响下,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生活实际发展的需要和人自身实际发展的需求。我们的教师只是简单地袭用他人设计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去机械完成他人预计的知识学习的传——授,使教与学只是一种消极被动的行为,使教育变成了复制。而素质教育,视教学是一种认识与实践,视教学是一种发现与探索,视教学是一种创新,故而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应在于师生教与学行为实践的创新,正如炎武先生所述:“不脱依傍二字,断不能登峰造极”。

在教育创新的改革和实践中,我们的教师要成为一个能不断吸取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在教育教学中能积极实践运用和论证提高、并能够发现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者、实践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书”的行为,在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身心健康、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等等)、研究教材的认知结构特点、认识自身的认知特点和风格、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重组和整合,创造出各种高水平、个性化、高效益的教学方法模式。其次,教师在培养青少年一代的求真精神、创新意识过程中,应让学生学会做“学问”、学会实践,教会他们能在先人基础上开创未来生活的方式。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指导改变学生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在接受“传统”方法(如博学强记)的基础上发现传统之“先见“(如实践创新),并能与未来发展(如信息筛选)相对接,引导和促进学生能在虚拟现实世界(多媒体、网络提供)、经验世界、语言文字世界中将学习实践活动和学习经验进行有机整合,提高他们在信息时代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丰富并提高他们的学习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