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级课题《顾炎武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三
子课题3: |
炎武特色的德育“导引”教育之研究 终 期 报 告 |
昆山市亭林中学 周永其 |
2001年11月我们亭林中学立项了苏州市“十五”总课题即《顾炎武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在这总课题下分支出一级子课题之三《炎武特色的德育“导引”教育之研究》,自从本课题立项以来,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宗旨和实验步骤,我们课题组全体人员求真务实,齐心协力积极投身本课题的探索和实践,经二年多来的研究和实验,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深,人们的思想被激活了,人们对德育的评价、道德水准、价值趋向等都有了新的变化,尤其当整个社会认同人的价值是通过物质财富的积累增长而达到最大体现时,当西方学校教育被抹上一道道唯科学、唯理性的色彩而被引入时,当人的主体权性被无限张狂而致使唯我至上发展到无以加复的地步时,使人更能丧失理性,而谋求与过去决断,并将这种决断作为走向现代、通向未来的起点。于是,非道德的、讲究实惠、追求利益的行为凸现出来,而几千年形成的仁义道德、利他思想被挤至脑后。这种非道德,甚至反道德的思潮肯定会冲击中国的学校教育。一个不争的事实便是:当今学校的德育工作成效甚微,总是不如人意,连邓小平同志也感叹地说:“十年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是教育”。(道德思想)
当今学校德育工作实效不大的原因,正如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澜先生所说的:“我们的学校德育教育缺少对社会转型的特点的深刻认识,缺乏对我国当代青少年的生存环境的研究,更缺乏对我国学校德育教育的工作方法的一种创新实践,在传统、现代和未来之间,我们的德育教育常走两个极端,或以传统的道德规范去进行说理教育,以传统的道德要求去约束新时期的新一代的成长。或匆匆离开一切历史文化与传统道德的依托,去追求和执行一种“新时尚”——以虚妄的自我构建道德的知和行。”叶副会长这番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当今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也就是说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显而易见,实效性也无法体现。
我们学校创办于1958年8月,座落于苏南历史文化古镇——千灯镇。享誉海内外的我国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爱国学者顾炎武就诞生于此。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仁人志士,为振兴民族奋发图强而前赴后继。今日亭林中学是十年前由原千灯中学更名而来的,更名的原由就是让今日的亭林中学师生不仅要记牢顾炎武的伟名,更要吸取他一生中的对时代有用的精华,如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爱国救国立场,“行己有耻”的道德教育观点,“博学而识”的治学态度,“经世致用”的教育改良主张和“为学”与“兴天下”的独特见解。
以顾炎武号“亭林”命名的亭林中学,今日要发展要办出特色,必须挖掘顾炎武的原材料,用他的原材料做好做响做大做亮做美做强亭林中学。
我们要研究顾炎武并用他的思想观点、立场、学识、主张、见解(创新)作为我们新时期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载体,加强德育教育的“导引”,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理论依据
我们对《顾炎武特色的德育“导引”教育之研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炎武特色的德育导引教育是什么?我们研究的理论依据,一是1999年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朱镕基总理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所作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二是历代国家主要领导人对学校教育论述,如:毛泽东同志说:“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同志说“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江泽民同志在北大100年校庆时对青年大学生说:“要做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不仅为学校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学校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学生方面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是为我们研究炎武特色的德育提供了理论保障。通过研究与实践,炎武特色的德育“导引”教育,就是借用顾炎武的爱国思想、学术水平、为人品格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有诚信之道、有责任之道、有生存之道、爱国之德。
三、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就是要进一步了解顾炎武其人其事,更要挖掘出他的活思想、活灵魂以及超越时代超越时空的一切东西。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从而,培育出一批具有较高道德水准,“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乐于奉献”的为人之师,培养一代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团结友善的新人,最后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构建一所既有时代特征又有炎武特色的名符其实的“亭林中学”。
四、实施途径
自课题立项之后,课题组全体人员立即召集会议,依据课题研究方案的宗旨和总体要求,展开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对课题的研究实施必须分步进行,即将课题实施有机地划分为初始、实施、展示三个阶段。并明确指出每个阶段有各自的工作侧重点(目标、任务、方法)。
(一) 初始阶段,抓四个“建设”
1.搭建领导班子,做到组织落实。建一个由学校一把手校
长任课题组长(负总责),副书记为副组长(负主责)、德育主任、教务主任等为组员的组织网络。
2.组建写作班子,做到操作落实。这班人主要承担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另由相关部门领导和教师参加,其主要他们的工作就是负责调查、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和组稿(写论文)。
3.设一个工作室,做到活动有阵地。工作室主要提供全体课题组人员研讨活动、交流活动及所需的相关装备并备有相关的参考资料和储藏资料的书柜及互联网电脑等工具。
4.预筹活动金费,起到调节作用。用适当资金作购买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资料,如参考书、夹放资料的文件夹,另外用于外出调研考查的车子费及研究人员的成果奖励等。以上四方面是确保课题有序进行的组织保证和物质保障,是课题研究和实验的一部分。
(二) 实施阶段,在四个“突出”上下功夫
1.突出主题
我们课题组成员围绕《炎武特色的德育“引导”教育之研究》这个主题开展研究活动。
为了获取相关资料,到炎武故居向那里的工作人员请教考问,邀请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有关领导来校作专题讲座,查阅了古人和近代研究顾炎武而作的书籍,翻阅了顾炎武生前留下的诸多论著,如《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等,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地研究,课题组人员一致认为,顾炎武是一位杰出的“明学术”、“正人心”、“有气节”“以济天下”的大家,冠于中华七十二位伟人之美誉是当之无愧,实属“真才实料”。著名的变革家和教育家梁启超称“他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著名学者吴晗称他是“有骨气的爱国者,又有伟大成就的学者”。显而易见,炎武特色的德育就是爱国者与学者的内在统一。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的就是这种“内在统一”人才。
2.突出重点
当代德育工作的战略抓手,就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今日我们研究顾炎武教育思想,就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炎武特色的德育“导引”教育之研究》,切准时代思想道德建设脉搏,肯定给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活力,带来一片光明前景。
我们要利用“独厚”的优势,开发好炎武德育资源,服务于当代,服务于社会,入根于学生,入根于未来,入根于世界。
3.突出难点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既是当前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又是难点。难点难在哪儿?难在抓应试教育比较实,抓素质教育比较虚,抓智育比较实,抓德育比较虚。而这些看起来虚的东西是最重要的东西,怎样把这样虚的东西做实,做出成效来,就是我们德育面临的挑战。如何真正做到育人为本,如何把德育摆到首要位置,需要拿出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这是我们工作的难点。然而,我们有“独厚”的资源,那就是炎武思想德育资源作为我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原材料,亭中的德育工作就不怕难做,相反会做得更好。
4.突出主旋律
对《炎武特色德育“导引”“教育之研究》就是挖掘炎武思想:先生在《日知录》卷三十中,严正地指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奕辨了,易姓改号谓之良心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曾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再奚”。这种民族大义精神就是爱国思想体现,也就是被后人概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千古传诵的名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振兴民族而舍生忘死的奋斗。
以上四点,是我们研究过程中突出《炎武特色德育“导引”》教育的切入口,作为衔接现在德育教育思想的主心骨。炎武先生是明末清初人,但他的爱国思想是跨越时代、飞越时空的永恒主题,是民族魂。
五、总结展示成果,呈亮出“炎武”品牌
我们在边研究边实践的基础上,对炎武特色的德育“导引”教育进行总结。一是将教师二年多来的研究成果汇编成校本(传统)教材,取名《顾炎武》。发给学生作校本课程的学习材料。二是每年举行一次以炎武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主题的征文赛和演讲会。2003年是顾炎武诞辰390周年,我们抓住千载难逢的契机,举办了征文比赛,让学生用自己对伟人敬仰的文字,表达对伟人的怀念。收到390多篇征文,在这基础上全校又隆重举行了顾炎武诞辰390周年演讲比赛,演讲会搞得相当成功,得到了昆山市关工委、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千灯镇关工委等领导的高度赞扬。三是将校内四幢标志性建筑物用炎武的精髓点缀,分别命名为“日知”“爱国”“勤学”“天责”。“日知”意为“天天向上”,象征着亭中人的精神拔地而起,象征着亭林中学一天一个样,天天新气象。“爱国”意为博爱一切,有爱便有一切的人生追求理念。“勤学”意为求真求知的人生目标,为成为“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行为准则。“天责”意为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为己任的远大志向。校内还有“二雕、二碑、三园”之景点,“二雕”一雕是耸立在弘志园中央的顾炎武雕像,老夫子端庄等候在那里,双眼直视着来去匆匆的亭中莘莘学子,透视出内心充满着爱意,盼着后己有人。二雕是耸立在“日知楼”前中央的不锈钢雕塑,雕塑象三位少男少女合抱着地球向更高的星球腾空飞起,象征着亭中学子向更高的目标进取。“二碑”一碑是磁砖砌成的“邓小平画像之碑”,碑中小平微笑地举着右手为中国的教育指明方向,中国教育必须“三面向”。二碑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碑,此碑成为亭中人的座右铭,此碑似乎告诫亭中人“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就在你的肩上。“三园”一园是敏行园,园内红瓦白墙双亭,似乎表示现在的教育是东西方文化互会开放、互会交融,也似乎象征着一对师生,处在同一教育平台上,相互包容。二园是博雅园,园内假山簇拥,有峭壁、有空间、有刺角、有平坦,似乎告诫学生求学的路上有艰难险阻,是不平坦的,只要肯攀登,定能到达顶峰的。三园是弘志园,园内的羊肠小道、水池、假山、蘑菇厅、紫藤,紫藤架似乎回味人生的全部。四是组织学生外出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访问,观光游览,将课堂的知识运用到课外,课外的知识在课堂上展示,起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总之,在总结展示阶段,是我们将“炎武”德育思想与现代文明叠加,在叠加过程中展示“炎武”品牌,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教育思想,是一种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