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级课题《顾炎武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五
顾炎武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 工 作 报 告 |
|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01年2月——2002年2月
2001年3月,课题主要负责人向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递交《“顾炎武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申请书》,同年3月12日获得昆山市教育局教科室批准,同意申报。12月22日举行开题论证会。
2002年1月4日,经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
《顾炎武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被列为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并获得了立项证书,编号为:011106369。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02年3月——2005年2月
一、2002年3月——2003年2月
1、搜集资料,学习理论。
研究顾炎武的思想,必须研读顾炎武的文献。为此,我科室组织广大教师坚持每月一次,学习顾炎武的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乐五书》以及后人编辑的《顾亭林诗文集》。
2、分解任务,明确目标。
《顾炎武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这是一个庞大的课题,顾炎武的思想的研究涉及到方方面面,它的实践更涉及到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各个领域,为了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实处,我科室将总课题分解成四个子课题,指定专人负责,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到位。
3、开发校本课程,组织课堂教育。
经过学习、探索、整理,学校编辑出版了校本课程《伟人顾炎武》,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1)伟人生平主要事迹。2)伟人主要的爱国思想和治学观。3)学习伟人主要文献。4)后人对伟人的评价。
之后,每班每周一节课,由语文老师组织学生学习。
4、确立德育实践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千灯是顾炎武的故乡,顾炎武的故居和坟墓就坐落在千灯老街的最南端。学校将顾炎武故居确立为德育教育实践基地,每年的清明节,全校师生前往参观、瞻仰,让师生们“瞻古人遗观,扬炎武精神。”
二、2003年3月——2004年2月
1、召开课题研讨会,加深理解炎武教育思想。
研讨会主要学习了顾炎武的有关资料:《顾炎武生平简历》、《顾炎武著书立说》、《顾炎武名言、诗词及后人评论》、《顾炎武读书法》、《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顾炎武与乾坤学派》。
2、开发炎武教育资源,建设校园文化。
环境可以塑造人,环境可以改变人。对于可塑性极大、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来说,优秀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他们健康成长、成材的摇篮。
为此,源自于顾炎武的人格思想,确立了“爱国、勤学、律己”为我校校风,确立了“师德正、治学严、质量优”为我校教风,确立了“爱国、明理、创新”为我校学风。命名了“爱国楼、勤学楼、天责楼、日知楼”等教学楼,设计了以顾炎武爱国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校牌、校徽、校标,选取顾炎武的诗句命名了“弘志园、博雅园、敏行园、忧铭亭”等园子和亭子,园中矗立着顾炎武先生的雕像,旁边的土堆、池塘、假山、树林,勾画出亭林先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场景,还有“亭林公园”“炎武餐厅”。所有的一切营造了一股具有亭中特色的气氛,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编辑校本课程,推广研究成果。
为加大研究力度,整理研究成果,便于应用,我科室花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把研究出的成果整理汇编成册,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2003年,《顾炎武》一书完稿出版,既推广了成果,又是对顾炎武先生诞生三百九十周年的献礼。这本书有五大部分组成:《故乡篇》《家世篇》《灾难篇》《敬业篇》《轶事篇》。
4、举行征文演讲比赛,激发学生爱国感情。
在纪念顾炎武先生诞生三百九十周年的日子里,学校与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合作,由我科室组织发动并主办了征文和演讲比赛活动,评出了等级奖并予以物质奖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了学生的德育素质。
三、2004年3月——2005年2月
1、完成了中期成果的鉴定。
2004年5月受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的委托,昆山市教科室组成鉴定小组,对本课题进行研究成果的鉴定。鉴定组在认真听取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报告后,观摩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课堂教学,审阅了课题组提供的大量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一致认为本课题研究通过对顾炎武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合理科学地开发和利用了顾炎武思想的教育资源,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德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
2、拓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深广度。
把炎武教育资源的开发和高中年级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对伟人顾炎武,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然后由我科室发动、组织、主办了“生命的意义”征文和演讲比赛活动,使学生既训练了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明确了人生的意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丰富了千灯的旅游资源。
把顾炎武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千灯旅游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顾炎武思想的研究,充实了顾炎武的故居区、花园区及变化区,体现了教育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功能。
第三阶段:深化推广阶段2005年3月——2005年12月
1、召开课题研究讨论会,总结课题研究成果。
在研讨会上,听取了各子课题负责人关于课题研究成果的简要报告,交流并讨论了各自整理的材料 。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推广成果的具体做法。
2、应用科研成果,狠抓课堂教育。
通过对顾炎武特色的德育“导引”教育模式和方法实践探索,利用课堂教学,有目标、有层次地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法制纪律等公民意识,努力促成他们(合格中学生、合格公民、社会主义新人)的转化和成长,使之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适合社会需求的现代人。
3、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终期报告。
经过五年的研究与实践,经过两个月的酝酿与草拟,完成了总课题和四个子课题的终期成果报告。